凉州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凉州词唐王之涣赏析100字来了
来源:华讯网     时间:2022-08-03 15:30:09

凉州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该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凉州词是边塞诗吗?

《凉州词》是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原文: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关系,写一位北方胡人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凉州词唐王之涣赏析100字

【阅读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先写黄河的雄伟壮观,“黄河远上白云间”句,没有出现一个字的波涛,却就是写波涛,但把波涛形容成一条丝带与天连接,轻轻一笔,有如千钧之力。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尺到八尺。此时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诗的主要意象之一,就像一幅画的画卷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写的是远景,“万仞山”是近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愈见此城的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的习惯用语,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这里相当于一座,在这里,作者有意将一座改为“一片”,有其飘逸的诗意在内。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显然不是普通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这才是诗的主题。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为下一句刻画征夫做了铺垫,提醒读者做好心理准备。

诗的开头两句,写山川的雄阔,承以守边关处境的孤危。第三句转笔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的是《折杨柳》曲调,需要说明的是:本诗中的“杨柳”并非植物杨柳,是古时的《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比喻送别的事情。引入羌笛声,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第三句,以问语转出浓重的诗意,末句则以“春风不度玉门关”融合,自然水到渠成了,用“玉门关”一词入诗,也与征夫离思有关。

此诗最大的特色在于,虽然尽力渲染边关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的悲壮苍凉,没有衰败颓唐的格调,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相比之下,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比如:张桥的《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本诗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激昂和慷慨。

“何须怨”三个字,不仅看到作者艺术手法的委婉寓意,而且还看到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仍然有守卫国土的责任心,如此方能自我宽解。这正是《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能成为“唐音”的根本原因所在。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及注释和感情

“凉州词的诗意: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关键词: 凉州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是边塞诗吗 凉州词唐王之涣赏析100字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及注释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