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害三贤是真实历史吗?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看这里
来源:华讯网     时间:2022-08-03 15:24:31

一计害三贤是真实历史吗

根据历史记载是真的

姜维用反间计和诈降来离间邓艾和钟会,最终三人都无一幸存。三贤指的是:邓艾,钟会,和姜维本人。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二桃杀三士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臣子,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想要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让其论功取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后用“二桃杀三士”比喻用计谋杀人。这则成语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作分句。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他们三人都能赤手空拳地和老虎搏斗,因而以勇力闻名天下。

有一天,相国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谦逊地小步快走,而这三个人却不站起身来,非常失礼。

晏子入朝拜见景公,说道:“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蓄养勇猛之士,对上要有君臣大义,对下要有长幼伦常,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军;国家因为他们的功劳而获利,臣民因为他们的勇气而钦服,所以国家提高他们的地位,增加他们的俸禄。而现在君王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大义,对下不讲长幼伦常;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军。这不过是祸国殃民之人罢了,不如赶快除掉他们。”

景公答道:“这三个人极富勇力,硬拼恐怕不能成功,暗杀恐怕也刺不中。”

晏子说道:“他们虽然都是勇猛善战、不惧强敌的勇士,但却不讲长幼之间的礼节。”晏子于是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为何不按照功劳大小来吃这两个桃子呢?”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道:“晏子果真是位足智多谋之人。这是他让景公考核我们的功劳啊,若不接受桃子,就表示自己不够勇敢,然而我们共有三个人,却只有两个桃子,人多桃少,这样一来,就只有按照功劳大小来吃桃子了。我公孙接曾经打败了野猪,又曾经打败了正在哺乳的母虎。像我公孙接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上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分享。”公孙接说完就拿起了一个桃子站起身来。

田开疆接着说道:“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田开疆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上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分享。”田开疆说完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身来。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国君车驾左边的马,拖到河流中间,在那个时候,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最后找到那只大鳖,将它杀死。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那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看到这一幕,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才知道是鳖的头。像我古冶子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上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分享!你们两人为何不把桃子交还给我!”古冶子说完就抽出宝剑,站起身来。

公孙接、田开疆见状说道:“我们的勇敢比不上您,功劳也及不上您,却在您之前拿起桃子而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既然如此贪婪,依然恬不知耻地活着,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两人都交出了桃子,接着刎颈自杀。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古冶子独自活着,这就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就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就是无勇。话虽如此,他们两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上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于是也放下桃子,刎颈自杀。

使者回复景公:“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阳谋

一、二桃杀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齐景公时期的三维猛士,齐景公一直想要除掉他们,又害怕他们的势力。晏子使出一个计谋“二桃杀三士”。公孙接、田开疆动作迅速,吃掉了两个桃子。古冶子没有吃到桃子,认为受辱选择自杀。公孙接、田开疆见到兄弟死了,他们俩也都自杀。

二桃杀三士的核心点,并不在于争,而在于让。如果三士是为了争,那么完全没必要自杀,管谁功劳大,反正能吃到桃子就行。而原故事里,正是因为他们桃子吃得太快,没法让了,导致真正功劳最大的那位没得吃,所以才自杀。

二、围魏救赵。这个计谋完全是实力碾压,孙膑围魏救赵时,庞涓已看穿其计谋。事实上,孙膑的围魏救赵是阴谋:围魏是为了救赵。

如果赵破了,孙膑也是失败的。但是战国策中齐国攻魏则是阳谋:齐国攻魏不是为了救赵,而是魏国吞并赵国会变强,于齐不利。直接救赵,赵不被攻破魏国撤退,于齐无利。趁虚攻魏,就算庞涓破了赵,赵破魏虚,于齐有利。

简言之:乘虚攻魏是阳谋,就是直接告诉魏王、庞涓,你也没辙,怎么着你都要吃亏。以救赵为目的的围魏,则是阴谋。而现实中很多时候双方都攻敌之所必救,双向围魏救赵,就看谁头铁拳头硬。

所以围魏救赵的胜机不是孙膑围魏,而是庞涓攻赵连一点防守力量都不给魏国留,致使魏一被围就要远方的庞涓回救。何谓阳谋,阳谋就是,我明明确确告诉你们我准备怎么做,你也要跳进我的圈子里面。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严格来说这个不算是阳谋,只是沾了一点边而而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太多了,王朝末年基本都有,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曹操成功虽然不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其以帝王名义诏令天下,大家都知道他是虚的,但曹操势力强大,小诸侯也无人敢不遵从。

官渡之战袁绍也不是遵守诏令而失败,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也没给天子面子,曹操是靠实力统一北方的,有天子是沾了点光。

四,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秦朝初立中央集权制,因秦始皇太厉害,统六国,建秦朝,中央集权才能颁发下去,但秦存在时间太短,汉朝延续秦制,分封与集权制一并用,但汉初仍是分封制度,诸侯权力很大。

这种情况下平定了战乱,维护了中央的地位,推恩令得以发布。洞察人性的阳谋,加之汉中央的强大实力,令诸侯不得不接受推恩令,逐步瓦解地方诸侯的实力,让权力集中在中央手里,可以说,秦始皇开启了中央集权,但真正瓦解分封制度确立集权制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听从主父偃的计谋,实行推恩令。这个阳谋不止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我要削弱诸侯国,而且,除了诸侯王的世子不情愿之外,包括诸侯王自己都觉得很有道理,更不用提其他儿子了。

心甘情愿地接受削弱,这才是真正的阳谋。推恩令,是建立在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做后盾上,汉初为了安抚功臣亲贵,刘邦不得已实行郡国制(藩邦+郡县),后改为刘氏宗亲藩王,七国之乱周亚夫把刺头亲王都消灭了,中央政权第一次压过了地方藩王,所以推恩令就是给藩王判了死缓。

推恩令,并不是单纯的推恩令这么简单。它的大前提是多少年前的七国之乱,已经奠定了中央权威的基础。推恩令如果在汉景帝或者汉文帝时期提出,效果未必如此,有可能引起一场战乱。其实这些阳谋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强大到对手无可奈何的力量来作为阳谋基础,而且这种力量都是直指对手存亡的根本要害。至今为止,民间也未出现能够完美解决推恩令的方法。

二桃杀三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桃杀三士”告诉人们的道理有:

1、要学会低调做人做事,学会在低调中修炼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特别需要注意韬光养晦,不要锋芒毕露,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样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并使自己安之若素,一生无虞。

2、骄狂必惹来众多非议,最终会自取祸败。要学会谦虚,谦虚是一种涵养,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让人终生受益的美德。

“二桃杀三士”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比喻用计谋杀人,后多比喻不够分配的奖励使人争斗,是由《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的故事提炼、化用而来。

关键词: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一计害三贤是真实历史吗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阳谋 二桃杀三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