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的古诗意思你知道吗?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看这里
来源:民企网     时间:2022-10-09 11:48:42

渡荆门送别的古诗意思

渡荆门送别,意思是渡过荆门辞别家乡。这是一首诗。《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豪情。也初步显示了李白的风格。

李白一生不屑于科举,希望能够平交王侯。所以他从年轻时候就开始漫游全国,结交义士。这首诗就体现了李白对远方的向往和豪情。

原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如下: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首联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远赴楚国壮游。李白五岁左右迁居四川江油县生活,到二十三岁左右离开四川,这首《渡荆门送别》描写的是蜀楚交界的咽喉之地宜都的山水景色,眼前的景象与诗人熟悉的故乡山峦密布大不相同。诗人在长江上游一路行船奔向湖北,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转入平缓开阔的长江中游平原地区,不断激起创作的灵感。

颔联和颈联描写了楚蜀交界的秀丽景色,诗人运用了两句非常工整的对仗,这两句诗内容丰富,描写精彩。颔联说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船出三峡陡峭险峻的山峰渐渐随着平坦开阔的原野消失了,滔滔江水经过荆门山一带向远处流去,就像进入了一片辽阔的荒原。一眼望不到头的是广阔的江汉平原,这对诗人来说是完全不同以往熟悉的自然地貌,景色之中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李白是最能代表盛唐气象的诗人,他总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气贯长虹的豪情。

接下来的颈联写夜晚和白天的景象,月和云在这里也变成有些梦幻的样子。长江经过三峡之后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月亮的倒影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一样映在江面上。白天彩云在天空变幻无穷,结成了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奇观。李白初次出川,看到平静的河流和广袤的原野,充满了新鲜感,他把这些壮美的景色用两句气势昂然的诗句表达出来。

最后一句诗回到题目的主题“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里李白把送别的主体想象成故乡水,自己成了被送别的人。故乡水一路弯延曲折送着诗人的行船到了远方,诗人心中对故乡有许多留恋,但是他却用这样巧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李白英姿勃发的才气,他又把对故乡的感情轻声细语地说了出来。这次离开蜀地,李白开始了他漂泊的生活,在他的余生里便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常常出现在他的诗作中。据文献记载李白出川之后前往了江南一带,后来又返回湖北,在安陆县生活了十年的光景。

雁门太守行意思

翻译: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关键词: 渡荆门送别的古诗意思 雁门太守行意思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